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落成于1919年,总面积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材料质地坚固。从外观上看,红墙灰顶、黄铜大门显得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则将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
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课程的实验场所,拥有相当先进而齐全的设备仪器。
1926年,科学馆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主人,他就是被称为“科学馆主”的叶企孙。作为清华首任物理系主任,他先后延聘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周培源、赵忠尧等一批名家大师来此设帐讲学,还经常邀请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信息论创始人维纳和航空权威冯·卡门等欧美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1929年,清华理学院在这里成立。此后70年间,它一直是物理系馆,被赋予“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学术独立”的殷切期许。在叶企孙等人的努力下,科学馆不但成为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也涵养了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火种。
从这扇大门里,陆续走出一批批清华学生。他们中间,钱三强、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等许多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被称为科学界精英及获选科学院院士的就不下六七十人。抗战期间,学校南迁,在西南边陲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涌现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多位科技巨匠。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就有9位出自清华物理系。
清华算学系也较长时间地设在科学馆,同样培养了陈省身、华罗庚等众多的名家大师。
如今,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高等研究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坐落于此。杨振宁、聂华桐、张首晟等一批科学家在其中继续着不懈的探索。
这里保存着清华理科最古老的记忆,也蕴藏着一所大学曾经的骄傲和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