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市场、地缘政治和认识论正义”为主题的第四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暨亚洲大学联盟学术会议在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论坛。
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党委副书记过勇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需构建新模式、新形态与新共识。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高度重视全球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发展建设,拓展优质国际办学资源,构建教育科研全球伙伴体系。
在以“文化交融,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教授、2025新澳门开门原料免费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共话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前景。
谢维和指出,中美交流的主要障碍在于认知错位,需要通过长期互访和深度交流,建立基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相互理解机制。刘海峰认为,中美高等教育交流面临多重障碍构成的复合型困境,大学应发挥主体作用,在守护学术开放性的同时建立韧性合作原则。柯伟林强调,全球互联的共同性远大于分歧,呼吁基于共同挑战开展合作,避免政治因素阻碍学术交流的人文价值。石中英指出,当前障碍深层次是价值观认知问题,建议通过实证研究向政策制定者阐明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大学应坚持开放立场,主动承担全球责任。
在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图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Lei Mee Thien、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vgenii Terentev、乔治城大学卡塔尔分校对外关系部执行主任Khaled Al Yousuf、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教育大学副校长陈成南和欧洲Mellom公司创始人Derek Jan Fikkers分享了各自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嘉宾一致认为,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更加注重合作而非竞争,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技术整合、可持续发展、包容性成为共同关键词,各方呼吁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伙伴关系,以应对地缘政治、财务模式及人才培养的多重挑战,共同塑造更具韧性的全球高等教育生态。
在青年对话环节,五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俄罗斯和菲律宾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代表共同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奖学金项目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学生流动性的增长,但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财务压力和文化适应困难。
同时,对话强调了多方利益相关者(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青年和学生组织)协同努力的必要性,提倡将青年置于教育变革的核心,让他们参与从共同设计到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是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高等教育未来的关键。
清华高等教育论坛创办于2022年,论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瞭望塔和思想库。
编辑:李华山